家长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
日期:2004-07-14 22:56:00
双方对话:走出交流的第一步
甲方(学生)
小岳(初二学生)孤僻不都是我们的错
孩子的孤僻,百分之九十的原因出在父母和老师的身上。
我有一个朋友,父母离异后,父亲对他很不好,打骂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朋友哪有心情学习,成了班上的“后进生”。他的班主任也不了解原因,只会向他父亲“告状”说,某某考试又得了倒数第一,叫家长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每次班主任告状后,朋友肯定会挨打。现在我朋友恨死他爸和班主任,哪会和他们说真心话。
我觉得要让朋友走出孤僻,首先要教育他的父亲和班主任。可以让他的父亲回忆一下自己在童年挨家长打骂时的心情,再想想自己是否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小黄(初三学生)郁闷想找心理聊天室
我感觉孤僻的学生,其实内心更渴望和别人交流,只是他们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即使老师和家长愿意倾听,我们也不一定愿意说,毕竟有些很隐私的“小秘密”是不能告诉他们的,否则以后会很尴尬。
我认为同龄人之间更好交流,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聊。同学间可以找一个热心、能够理解大家的人,让他去和心理出现问题的同学沟通,再和老师商量帮助的办法。学校也可以开一间心理聊天室,同学单独和心理老师在里面聊心事,如果不想和老师说,也可以到里面自言自语,把话说出来就舒服了。
乙方(老师)
谢维兴(心理辅导老师)他喜欢游戏我从游戏聊起
如何教育孤僻的孩子,最难的是孩子要肯和你聊。可以先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慢慢地从兴趣点聊到原因。
我曾经有一名学生很自闭,在和他交流时,我事先知道他对电脑游戏很感兴趣,就从游戏上开始说起。果然,孩子肯和我聊天。几次接触后,我把话题扩展到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如老师、同学、体育等,渐渐地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取得信任后,我发现孩子因为家里闹矛盾,这才孤僻起来。我开始引导他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并和他的家长联系,为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经过努力,这个孩子终于走出了自闭的阴影。
韩平(少先队辅导员)他缺少亲情我从买雨鞋做起
每个孤僻孩子的心里都有委屈,要去了解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前一段,一个5年级的孩子既不和同学说话,也不参加班级活动。我问孩子为什么不和同学玩,可他却始终不和我说一句话。
通过侧面了解,我得知这孩子家庭富裕,可是因为父母离异,缺少亲情的关爱。我就常常以大姐姐的身份和他聊天,照顾他的生活。特别有一次,我发现孩子想要一双雨鞋,就抽空去给他买了双雨鞋。
那天起,我看到孩子的眼神里渐渐有了信任,孩子和我的话越来越多,时时会给我讲家里、同学间的事。现在,孩子一有家里的信就会拿给我看,平时有心事时就马上告诉我,让我给他出主意。听老师讲,现在孩子会和同学玩,爱笑了。
失范档案:
我的努力被误为“阴谋”
近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学校的女生给记者发来一份电子邮件,述说了她的一段经历:“我是一名高中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产生这念头的原因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曾经非常渴望一个老师的笑容,近乎疯狂地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把她不经意的拍头当作爱抚,把她高举过头的‘戒尺’当作关心。我渴望着被重视,即便是无心瞟过的目光也会令我欣喜若狂。”
“我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而有一段时间我的表现的确是上佳。然而她将我的表现当作是场‘阴谋’,因为我有过后进的历史。于是我不再试图改变,并把曾经的改变当作是耻辱,开始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每天被罚站。在那段时间里我的精神压抑到了极点,而家庭所给我的只有母亲的哭泣以及父亲的茫然。”
记者随即用回复邮件的方式和这名学生交流。她告诉记者,后来在一名姓陈的老师帮助下,她明白了放弃自己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她想对所有老师说,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一个表示友好的动作,一个眼神,甚至是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对学生来说也是宝贵的。
个案:
给老师上堂心理课
一个月前,福清私立龙翔学校请来省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给包括生活老师、武术教练在内的全校500多名老师上心理教育课。
该校37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少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学习,“我们学校实行的又是封闭式管理,这就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好就容易出大问题。”福清私立龙翔学校刘玉明校长说,以前只是单纯地抓心理出现问题学生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学校把心理教育明确化,要求每个老师都掌握心理知识,要走近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刘玉明说,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每月定期出一份名为《心灵导报》的刊物,由学生自采自编,让学生能够说出心里话。小学部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学生可以将心理上的疑问写成纸条投给“知心老师”收。
同时,刘玉明认为老师的辅导只是心理教育的辅助,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为此,学校在小学3年级以上的年级开设心理咨询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心理调节的方法,而高中年级开设了生涯设计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人生的设计。
专家观点:给孩子说话的空间
记者 VS福建教育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程灵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和我们交流?
程灵(以下简称“程”):这要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种是不想和人沟通。孩子在向成年人阶段过渡时,常常会出现一种叫做“闭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喜欢把想法藏在心里,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种是想和人沟通,但缺乏沟通技巧。有些学生很想和同学、老师交流,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口,或是没办法表达清楚,不容易被集体接纳。一些学生在和他人交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也是沟通技巧缺乏的表现。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学生,缺少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认同、理解、帮助等情感沟通,就容易出现自闭、孤僻的表现。
记:那么,我们要怎样打开孤僻孩子的心扉?
程:关键是要建立起沟通的渠道,我们提倡用“角色转换”的方式。以前我们在教育时强调观察,说的多听的少,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现在我们应该多倾听孩子说,给孩子表达看法的空间。
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孩子观点和我们观点间的共同点,这就找到沟通的结合点。找到这两点,我们就有了打开孩子封闭心灵的“钥匙”。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我们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不应该只简单地给个我们认定的答案或是粗暴的批评,而是要引导孩子,比如让他们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在寻找中得出答案,这样孩子会有自豪感,也会把我们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以后他们再遇到问题时,就会自觉寻求我们的帮助,从而双方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记: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和孩子就算建立了沟通吗?
程:和孩子的沟通不是一次两次的事,而是长期的,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的。以前,我们提倡“前喻”教育方式,就是孩子要向大人学习,但现在我们提倡“并喻”方法,要求家长、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大人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继续学习,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新事物,比如网络、音乐等,这样在和孩子沟通时比较容易交流。通过一起分享人生,我们和孩子间一定会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沟通。
(侯希辰)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