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垃圾分类处理办法总比困难多

日期:2011-09-29 16:01:32

    针对财力不足、农民收入较高、农村基础条件较好的客观实际,按照“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方式,丹棱县龙鹄村探索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的问题,近来在全省引起关注。

    实际上,今年以来,我省许多地方都在通过完善设施设备、工作队伍,创新运作模式,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探索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

    乡村:从因地制宜到细节创新

    沐川探索创新处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山区散居农户垃圾问题

    在沐川乡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竹编的箩筐,这是农户们就地取材,按照统一规格、样式编制的生态垃圾桶。“政府按每个2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后,农户自行将可回收垃圾放入竹筐,便于废品回收人员集中收集处理。”沐川县委书记廖克全介绍,县里按照200-1500元的标准,补助农户修建堆肥池和临时堆放池,分别堆放易降解的生活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目前,全县已建成户用沼气池8000余口,堆肥池1.5万口,临时堆放池1.5万口。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您的预约信息已经成功提交,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感谢您选择我们!

Thank you for choosing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