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0-28 14:38:00
体育运动是一个涵盖面广的概念,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对象,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而组织的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人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体育运动分支,则是作为本课程研究对象的健身运动。
健身运动是指运用多种身体练习项目和特定行为方式,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狭义的健身运动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健身运动与人们的其它活动(如劳动、艺术活动)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1)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丰富个人生活为目的。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上要遵循健身运动及人体生理活动规律;(2)它要使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样才能取得增强体质的实效;(3)人类的劳动是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健身运动则是改善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健身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员的训练相比,也有自身特点。
健身运动的重点是强身健体,不同于体育教学中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和运动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
在内容方法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在运动负荷安排上追求对健康和体质有利的水平而不追求大运动量和极限负荷;
在活动效果的评定上,多采用健康检查、体质测定、群众体育比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等办法。
一、健身运动的生物学基础
为了说明身体锻炼是如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机理,探索身体锻炼定量和定性的标准,有必要了解健身运动的生物学基础,即作用于人体的各种运动形式。
这些运动形式包括进化、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
(一)健身运动的生物进化论机制
生物进化过程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如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可发生在人类的漫长演化之中,如尾巴的消退、手功能的增长。进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十分漫长,变化的速度十分缓慢。然而每一个阶段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却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进化规律的支配。
关于进化论的理论,有达尔文和拉马克两种学派,即自然选择和用进废退两种进化动力机制的阐述。
健身运动与人类进化的关系在这两种理论中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对人类总体而言,健身运动是提供了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它为人类身体的汰劣留良、发展进化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逐代健康地繁衍下去。
对于每个发育过程中的个体而言,健身运动能使个体的运动器官及其它器官得到相应的发展,如肌肉体积、重量的增长、骨骼的增长、皮肤的加厚等。器官的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能使生物和人体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健身运动的人体遗传学机制
健身运动可以适当地调节人体遗传的过程。身体锻炼对于人体来说,就是要适当合理地运用环境变异和遗传变异的规律,从而在后天因素中加强锻炼,使人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实现某些新的良好的环境变异,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同时,处于青春发育和生育阶段的青年一代人的健身锻炼,有利于提高亲一代的健康和体质水平,以求将其优越的遗传品质传给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就有可能提高整个种族的体质水平。
要提高和改善中华民族的健康和体质水平,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包括坚持不懈的健身运动在内。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健身运动,配合膳食、营养、医疗、卫生等综合措施,为国民的体质发展创造良好的遗传前提条件。
(三)健身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
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是生命这个耗散结构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交换的基本运动形式。它是保证生命存在的生物过程。人体生理生化过程中的新陈代谢,既取决于先天遗传素质,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变化较为迅速,常以小时、分、秒、毫秒为计算单位。同时,大多数生理生化的变化具有可逆的性质。
人体内的化学元素,无论是宏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都必须保持最适当的营养浓度。缺少时人就会丧失健康,乃至危及生命;过量时也会中毒,也可能造成死亡。
人是一个有机的活体,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能量。人作为有机体,要对周围环境作出应答,同时做出各种反应动作。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也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有目的的行为,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肌肉能量和神经能量,这些能量的摄取也是人体在进行物质代谢中实现的。
健身运动的基本功效,在于它是一个消耗体力的过程(即促进体内物质的分解和能量的消耗),由此引起异化作用的加强,它破坏了人体内原有的同化与异化的平衡,导致了体质水平的暂时减弱。然而身体锻炼造成人体的这种消耗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对机体产生一种新的刺激,促使体内同化作用的加强(即同化作用适应异化作用的加强而加强),导致体内组织细胞内物质的补充、增加和积累。其最终结果,导致人的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体还要与周围世界进行多方面的信息交换
如人们在感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信息时,随即通过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对其加以中和、缓解,如通过排汗、呼吸来降低身体的温度,通过体表肌肉收缩来抵抗严寒的侵袭。
人体在食入对身体有害有毒的物质时,也会通过消化和排泄系统的作用将其危害性降至最低限度。
人体只有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才能有效地保持机体的有序和正常。
信息的交换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神经中枢、肌肉的生理生化功能来实现的。
(四)健身运动的生长发育机制
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遗传过程的控制,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心理特点直至寿命等各方面都要受到遗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靠遗传程序来制约的。它为个体的生长发育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和水平。但这种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环境可以使这种程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健身运动就是调节这种程序的基本手段。
人体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不同于遗传过程,它不是发生在世代的衔接上的,而是发生在个体身上。每一个生长发育过程都是人类生命史上的一个周期,而每一个周期都为遗传变异产生累积,因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人体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波浪性和阶段性
不同民族、地区、性别、时代的人,在身高、体重及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围径、宽度的年增长率、年增长值等方面,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变化曲线呈波浪形,并有明显的阶段性。
2.非等比性
人体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体,因而,人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着相应的比例。但各部分在同一时期及整个发育过程中又有先后之分,具有非等比性。从1979年、1985年两次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在7岁后的形态发育顺序是:足长---小腿长---下肢长---手长---上肢长---躯干长。
3.统一性
同一种族、同一地区的人在形态机能、运动能力、生长发育速度、寿命长短等方面具有比较相近的共同规律。
人的生长发育发展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规律对指导健身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指明了不同年龄的个体从事健身锻炼的必要性,而且也说明了健身锻炼必须经常、全面和因人而异。
二、健身运动的心理学基础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判断、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兴趣、性格、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都与人们的健身锻炼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健身锻炼的效果,又不断提高;改善和调节着人们的心理水平,诸如人的智力、意志品质和精神情绪。
健身锻炼的心理学基础是一个相当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现就其中某些方面作初步阐述。
(一)参加健身锻炼的动机和兴趣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其基本意义是能够引起人的活动,并使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等。这就说明,动机是人的内在过程,而行为正是这一内在过程的结果。
动机和行为既可以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环境因素引起。比如有的人参加健身锻炼,既可能是出于维护个人健康的需要;也可能是由于周围朋友或同事的带动而起,还可能是上述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身需要是活动的内因,环境因素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般来说,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则推动着人们的行为。
人们带着不同的心理需要投身于健身锻炼。因此,人们的锻炼动机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指向,也具有不同的深广度。
人们参加健身锻炼有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之分。前者如“为祖国健康工作而锻炼”等,这些动机较为高远,对人们的锻炼行为起着长期而稳定的作用。但是,光有社会动机是不够的。个人动机对人们锻炼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在个人动机中,“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主要动机。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健身锻炼动机。
当然,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常常是各种动机综合在一起发挥共轭作用。其动机的主次顺序也会不断地交替更迭,它们直接受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所制约。
研究认为,对社会各种群体而言,参加健身运动的动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1)为丰富社会经验而锻炼。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满足某些锻炼者的社会需要。许多锻炼项目可以使人结交新朋友或维护和扩大现存的友谊关系。
(2)为强身健体而锻炼。这是大多数人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首要动因,它建立在个体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对身体健康的强烈需求基础上。
(3)为消遣和寻求刺激而锻炼。如某些体育娱乐项目的勃兴,往往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满朝气。
(4)为丰富审美经验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或出于减肥需要。他们往往追求雅致的美、匀称的美,热衷于韵律操、体育舞蹈等项目。
(5)为精神发泄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排解精神情绪上的紧张和压抑。
(6)为磨炼意志而锻炼。许多人自愿参加长时间的、枯燥的甚至十分艰苦的锻炼,或者在较恶劣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锻炼,正是出于磨炼意志的需要。
参加健身运动的兴趣,是人们对身体锻炼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个性意识倾向,它是产生参加健身锻炼动机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活动兴趣的产生,既与人们对活动目的的认识直接相关,也与活动所具的外部特征有联系。
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是引起兴趣的直接因素,而兴趣又是他们保持健身锻炼热情的促进因素;
老年人对健身活动钓兴趣,则更多地建立在对活动目的的本质认识上。
国内外的心理调查表明,大中小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健身活动具有较高的倾向性。即使是成年人、老年人的健身锻炼,亦不能忽视培养兴趣这个因素。
(二)健身运动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参加健身锻炼必须从小养成习惯,这是形成终身健身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健身锻炼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健身锻炼的习惯可以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促使机体的内分泌腺准时地参与活动,使人产生参加健身锻炼的生理要求。
据调查,我国的中青年人中,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在该年龄层次总人口中的比例,比其它年龄组相对要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和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健康状况偏差和健身活动偏少这一严峻事实。分析认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除了其它各种社会因素以外,从小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并着力向学生传授一些可供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锻炼的活动方法,为其终身健身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指导各类社会成员的健身锻炼时,不仅要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而且也要注意培养和保持经常进行锻炼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习惯。
健身锻炼对于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诸如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心、自制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意志品质的培养,需要两个极其必要的条件,即“明确目的”和“克服困难”,而健身锻炼活动则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人们在具有明确目的的健身锻炼活动中,常常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恶劣的气候条件、疲劳、疼痛、社会偏见,以及来自自身的心理障碍、负荷引起的身体不适等,这就需要足够的意志力量,特别是自制力来加以克服。只有不断地克服这些困难,才能逐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健身锻炼是对其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国外,一些厂矿企业也时常利用健身锻炼这一手段,来对入厂新工人进行意志品质培养。在集体参加的健身锻炼中,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甚至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
(三)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因
健身运动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解释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因的理论;另一类是,解释人的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前者回答的是健身运动行为的意义问题,后者回答参加健身活动的原因和锻炼行为的预测问题。
美国学者考克斯(Cox,1994、199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了身体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因的6项基本假说,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机制。这6项基本假说是:
(一)认知行为假说(cognitive behavioral hypothesis)
认知行为假说的基本前提是,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
这一理论解释同班图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一致的。班图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会体验到自我效能的提高,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身体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能够使自己养成锻炼习惯,人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并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打破与抑郁、焦虑和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
(二)社会交往假说(social interaction hypothesis)
社会交往假说的基本前提是,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中与朋友、同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它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这一假说的问题在于它仅仅提供了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因的部分解释,但并不全面。经验和证据表明,活动或锻炼不论是集体进行还是单独进行,都具有健心作用。虽然单独进行身体活动或在家里进行身体活动可能比集体健身活动更具降低抑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集体活动或锻炼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
(三)转移注意力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
转移注意力假说的基本前提是,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转移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从而使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短时间的下降。
例如,慢跑、游泳等身体活动能使参与者练习时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的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
(四)心血管健康假说(cardiovasular fitness hypothesis)
心血管健康假说的基本前提是,心境状态的改善同心血管健康状况的改善相关。身体锻炼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性,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五)胺假说(amine hypothesis)
胺假说的基本前提是,神经递质类化学物质分泌量的增加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关。
神经递质在神经之间以及神经与肌肉之间起传递信号的作用。研究表明,抑郁的人经常出现胺分泌量减少的情况(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减少),而进行身体练习的大鼠则出现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的现象。从理论上分析,身体锻炼刺激了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六)内啡肽假说(Endorhpin hypothesis)
内啡肽假说认为,身体锻炼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吗啡作用(消痛并出现欣快感)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引起的这种欣快感可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
尽管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假说,但研究证据还不够。人体试验尚未支持这一假说。
综上所述,前3种假说主要是从心理角度,后3种假说主要是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说明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但还没有一种假说可以为这种关系提供令人满意的全面解释。或许对这样一个复杂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解释比从单方面进行解释更为妥当。
三、健身运动的美学基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是人们可以追求的。健身运动的美学意义是人所共知和不容忽视的,而其基本功能则是塑造人体美。
(一)人体美的基本涵义
人类的审美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以及人体美。人体美是所有审美对象中最深刻最动人的一种美。美学家认为人体美是世界万物中最协调、最均衡的美。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与社会美高度综合的美,可谓集自然美与社会美之大成。
人体美包括健康美、自然美、体型美、动作美和姿态美等五种。
1.人体的健康美
人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健康。可以说,健康就是一种美。
人类要生存繁衍,需要从事两类生产,即物质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类生产都要求人类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形成了对人体自身提出的要求,终于形成了人类以健康为标准的一种审美观。
我们知道,健康是人体的常态,疾病则是非常态。在自然界中,一般生物的常态都是健康而富于生机的,只有常态的事物才是美的。人体只有健康,才会有生命力,才使人感觉美。健康是内在的本质的美,是外形美的基础。然而,纯粹生理意义的健康还不等于美,对于人体的美,还应在美学的水准上作更深的评价。
2.人体的自然美
人的形体就其形成方式而言,可分为自然美和修饰美。对美的追求应以自然美为主,修饰美为辅。
人体的自然美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应该重视人体自然的美。
所谓重视人体自然的美,就是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特征所特具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人体的美不加附带条件地显露出来。这种美带有质朴的、纯真的特点,因而也是最感人的。
修饰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比如通过服饰、化装、美容、饰缀、整形等多种途径,可以起到丰富色泽、滋润光亮、遮掩生理缺陷、改变由于年龄对外观的不利影响。但是,服装的设计不应妨碍肢体的运动和健康的要求,饰缀、化装、整容应以身体的卫生健康为前提,过分地强调修饰美,容易造成矫揉造作而影响人体的自然美。
3.人体的体型美
体型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结构方面的指数以及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关系。体型美是一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晶。
人的体型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肥胖型、瘦长型和运动员型。
运动员的典型体型是,中等以上的身材,肌肉骨骼隆起,颈长而粗,肩宽,胸部发育良好,下腹扁平,腰部较细,四肢粗大,肤色良好,全身发育匀称。
由于运动员体型与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体型相一致,因而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目标。
人的体型美一般应该满足如下要求:
(1)均衡:所谓均衡是指身体各部分要达到恰当的比例关系。而这种比例关系应符合其同族同类同年龄人的基本特征。
(2)对称:即左右对称---从正面看和后面看达到左右两侧的平衡发展。要做到对称轴的竖直,几条水平线(肩线、髋线、眉线)保持水平位置。
(3)对比:首先要达到性别对比效果,同时要注意躯干与肢体部位、上肢与下肢、关节与肌肉围径的对比,再次要注意身体各部位色彩的对比,如毛发与皮肤、眼白与瞳孔的对比等。
(4)曲线:即取得曲线美的感觉效果,做到轮廓流畅、鲜明,线条起伏恰到好处,具有性别特征。女子的曲线纤细连贯,平滑流畅,显示柔润之美。男子粗犷刚劲,肌肉垒块分明,显示出力量之美。
4.人体的动作美
动作美是指完成某个生活、劳动和健身动作时所表现的一种美。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等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人们完成动作时谐调、准确、舒展大方、轻捷矫健,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动作是自然而大方,而不是装腔作势,是敏捷而庄重,而不是呆板或轻浮。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精美动作,不会因民族、国家、地域的不同而评价各异。
人的姿态动作的美,除与人的自然生理条件有关外,精神因素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5.人体的风度美
人的形体在空间运动时会构成多种姿态,这些姿态的综合表现就是风度。
风度美具有更强的内在的精神因素,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受教育的程度,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露。
古话说:“城于中而形于外”,“礼神见貌,情发于目”,就是这个道理。
(二)身体锻炼增进人体美的基本原理
1.人体形态的可塑性
人的体型可以通过改善营养构成、形体训练和力量、耐力的锻炼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人的运动器官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
经过长时间的机械锻炼,运动器官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特别是肌肉,哪怕到了老年仍可发生组织内部以至外部形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人的体型。
2.人体色泽的可变性
人体皮肤、毛发、指甲、瞳孔的色泽等均有一定的可变性,这是生物进化过程遗留下来的一种保护性反映。改善食物营养,参加健身运动,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使用营养性护肤用品,都可以改变其光泽和色彩,得到健康的肤色和光润的毛发等。
3.人体姿态动作行为的可教育性
人体的姿态、动作、行为大多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正确的姿态、动作可以通过劳动、生活行为和健身运动、舞蹈娱乐等学习获得。而不正确的姿态、动作,也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劳动中有意无意养成的。有意识地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形体锻炼,有助于纠正青少年中不恰当和不美观的姿势、动作和行为,并不断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人体美。
身体建设比国家建设更为重要!
健全的身体,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头脑,健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