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2-19 10:26:54
长期以来,在行业的划分中,人们心理上感觉,“保姆”是那些来自乡村的“婆婆妈妈”干的“低人一等”的活儿。虽然早在2000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将“保姆”这一职业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但沉积已久的偏见,依然根深蒂固。媒体上面或可以看到,许多下岗女工,宁愿去做500元/月的营业员,而不愿意做1000元/月的保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盟“保姆”行列,我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涤荡。
事实上,由具备一定学历的知识人员从事家政行业早已不是新鲜事儿。保姆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分,而有“金领”之称的高级保姆,为服务家庭承担投资理财方面的决策参考,月薪上万,同样为其他行业人员所倾羡。只是,作为大学生如此集中地加入保姆队伍,前所未有,才让我们如此关注。
在关注的同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个“保姆职业化”的新亮点开始浮出水面。在为新亮点欢欣鼓舞的同时,社会同样流露出了忧虑:大学生做保姆是人才浪费吗?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家政服务行业的现状,回顾家政公司面临的“差的没人要,好的又找不到”的尴尬境地,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正是市场这张无形的大手,将群体的大学生推到了舞台的聚光灯下。“大学生保姆”更大意义上仅仅是一个舞台,而不是一个终生的职业。与社会的磨合,阅历和见识,本来就是进一步明确规划人生道路的一笔财富,兴许干得好,还可发展下去,做成“明星保姆”,于己、于社会,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笔者认为,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出现的新亮点,就应该抱一种足够的宽容和坦然;既然市场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懂得教育孩子,善于理财,在学习、礼仪、着装等各方面有独到见解,那么,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介入,在家务劳动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在理性引导的前提下,我们就应该支持这种职业化。在家庭不再仅仅是一个消费单元,而同样是一个可提供就业岗位的地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相信,它同样也是一个能提供各种职位的就业机构。
众说纷纭:
家政是一门艺术
家政学是以提高家庭物质、文化和感情伦理、社交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家政艺术涉及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伦理、哲理、管理等层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的个性化、公开化,“家政”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
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里就开始有了家政学课程,现在美国的1600所大学里,有780所设有家政系,而日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国立大学中都设有家政学研究所。作为朝阳产业,家政业的发展前景,在中国一片光明。
就业观念还需进一步开放
在保姆普遍紧俏的情况下,要找知识型的保姆更是难上加难。虽然现在年轻待业者并不少,但要读了十几年书的大学生去别人家里做保姆,他们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于是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就成为稀缺资源,不是人人都可享受的。
大学生不缺,大学生保姆缺,说明我们的就业观念还不够开放,像闻名世界的菲律宾女佣有不少是大学生。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有问题,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与社会脱节。
不成熟心态是致命弱点
服务心态决定服务质量,不成熟的心态是国内高级保姆最致命的弱点。比如国内就一直把博士在国外端盘子作为耻辱,其实国外的大学生也是端盘子打工挣学费的。这种普遍存在的传统贵贱观念,一方面使很多雇佣的家庭从内心看不起这个职业,在言行上就不把保姆看做平等的人,而保姆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职业,很多人都认为是自己被迫在做这一行。有了这种心态,很难指望他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并通过提高水平来获得更多的薪水。
业内担心做不长
家政业内对于大学生保姆的未来还是存在很多的担忧。一位家政公司经理说,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大学生做保姆做不长久。他们自身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他们太娇气;虽然经过系统学习,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还太欠缺等等。假如不经过培训得到克服的话,当市民对他们的新鲜感退却之后,他们可能连普通保姆都不如。另外,他们都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当他们熟悉了上海这个环境之后,很可能会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1600元的收入很可能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那时候,他们很可能会“跳槽”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