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4-07 10:16:34
小儿血管瘤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三个月至六个月内出现,常发生于头、脸及颈部,影响宝宝外观,2-8个月一般生长较为迅速,造成爸妈的担心。父母的耐心加上与医师密切配合,有时不必治疗就可痊愈;但具有危险性的婴儿血管瘤,如长在眼睛、咽喉、肢体末端,则需特别留意。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
血管瘤是发生于血管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是种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发育或分化失常导致的血管畸形,一种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血管瘤虽然一般都是天生的,但每位患者的形成原因都是不同的,只有到正规的血管瘤专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便可得知。导致血管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至今尚无一个公认和肯定的说法。
一般认为父母的遗传、父母的内分泌失常、高血压等疾病、怀孕期间的环境污染或微生物感染都会影响胎儿血管发育。其中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很多,发现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的孩子血管瘤发生机会也多。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提出:随着婴儿出生和断母乳,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所以导致婴儿血管瘤自然消退。也有学者根据这个理论而应用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治疗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早期与红色胎记外表相似,但大多数于婴儿生后半个月左右出现,生后6个月内生长迅速。高出皮肤0.3~0.5厘米,呈紫红色,逐渐变成鲜红色。2~3岁时大部分吸收。到学龄期可完全消退。
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大小及形状不规则,由扩张的血管窦和充满血流的腔隙形成,外观似海绵状。不仅见于皮肤,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有时体积很大而且深至皮下组织或肌肉层。
3、蔓状血管瘤:由动脉、静脉互相沟通而形成的血管瘤,比较少见。
4、鲜红斑痣:扁平而不突出皮肤,用手指按压后褪色。
婴儿血管瘤如果诊治及时,护理得当,大部分可以完美痊愈,否则,得不到彻底治疗,产生并发症和留下后遗症,难以治愈。婴儿血管瘤部分病人发展很快,短期内可能发生危及正常组织器官功能和生命。
1、影响美观:婴儿血管瘤发生在头面部等暴露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也有的血管瘤患儿由于治疗不当或者护理不当,留下疤痕,影响美观,造成内向、自闭、极端等心理障碍,造成患儿和家长的终身遗憾。
2、影响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婴儿血管瘤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特点,侵犯和压迫周围正常组织,从而影响功能,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严重者可引起残疾,曾经有过因为血管瘤而截肢的病例。
3、生命危险:部分婴儿血管瘤的危害可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比如KM综合症,或者血管瘤生长在危险部位,均可引起生命危险。
诊断检查:
1、共性要点
(1)大多数血管瘤为先天性,少数为后天发生。
(2)浅部血管瘤与正常皮肤齐平或稍高,形状不规则,呈鲜红或紫红色,质软。深部血管瘤扪诊柔软有波动感,穿刺为血液,体位试验可为阳性。
(3)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多在拔牙后或自发性出血而被发现。可有颌骨膨隆,X线示骨小梁破坏,呈蜂房状阴影。
(4)深部血管瘤可借助颈动脉造影或局部瘤腔造影证实。
2、不同特点
(1)毛细血管瘤: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面部皮肤、唇、舌等处。高出或不高出皮肤与黏膜,呈鲜红或紫色,压之变白,压力去除后又复原。扪诊有粗糙感或较硬而有弹性。
(2)海绵状血管瘤:婴幼儿多见。好发于唇、舌、颊黏膜以及深层组织。位于皮下及黏膜下,呈蓝色或紫色,或皮色正常,压之体积缩小,压力去除后立即复原。扪诊柔软光滑,有时有波动感或摸到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有血液。
(3)蔓状血管瘤:好发成人。额颞、颈、颊部多见。位于皮下,皮色不变或呈红斑,皮下可见扭曲扩张的血管,压之一般无改变。扪诊有明显搏动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或拉锯声。
表浅血管瘤有明显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位置较深的血管瘤应作体位移动试验和穿刺来确定。也可采用动脉造影及瘤腔造影来协助诊断。
1、无需治疗
(1)新生儿斑痣:一般在数月内逐渐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2)皮内毛细血管瘤:一般无须治疗,必要时,可用化妆品掩饰,偶尔行切除。
2、非手术治疗
包括干燥法、冷冻法、摩擦法、硬化剂、低电压、电凝法、短距离放疗、激素疗法等。如蜘蛛痣可用烧红的针头刺烧肿瘤中央,效果较好。
3、手术治疗
如手术面积大,可分期手术,并可植皮。手术要在5岁前进行,以免对儿童产生心理影响。
1、激素治疗后瘤体生长并没有停止,肿块无变软及表皮色泽无改变等回缩现象,应停止服用。
2、舌下、咽侧及口底血管瘤注射硬化剂后由于肿胀反应要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3、术后注意创口渗血。
4、避免创伤,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