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1-17 11:53:00
那时上班的地方收入较低,仅一千元,加上丈夫微薄的博士津贴,年收入仅三万元。正如许多亲朋好友、领导同事所描述的,我们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中,房租水电煤气的花费就占了收入一半,剩下的钱刚刚够吃饭。好在孩子是母乳喂养,不仅省下了奶粉钱,还不怎么生病。
等孩子六个月时,单位租给我一间房,但因离上班地点远,只能请个人带孩子,这样保姆工钱、房租、吃饭就把我们不多的收入花得一干二净。
按极大多数人的想法,这种状况下根本谈不上理财的。而我们却在有意无意间开始介入理财计划中。
第一,家庭收支帐
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开始记家庭收支帐。我个人认为,这是理财计划的关键一步,知己知彼,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百战百胜。
刚开始主要是家庭开销,这个月收入多少,花了多少;后来随着我们理财计划的扩大,不断修改地增加项目,把存折管理、收支平衡、保险收益对比、房贷管理等等都纳入其中,不断地细化。例如开支,分成超市采购、房租、水、电、气、书籍、玩具、衣服、手机费、IP卡、游玩、电器、家具、交通等等十几项。这些工作,我们都是在孩子出生后买的计算机上用Excel文件记录、管理、分析的。坚持好几年,就发现这些数据是非常有用的,能为家庭理财计划控制风险。
第二步,保险
我们开始考虑保险,这主要是我们当时的收入情况所决定的。与其他家长不同,我们认为,正因为收入低,才没有能力承受一些意外的想不到的打击。我们在孩子一周岁时,给他买了重大疾病保险(保额5万元),等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平险(含住院)和大病互助基金。给孩子选择的保险,主要是考虑疾病和意外。我们没有象很多家长那样,被经纪人“忽悠”着买了教育险和分红险,主要是考虑保费太高(1万~2万元),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太大,所给的分红收益仅仅比现行银行利率高0.2%~0.5%,而当时银行的税后收益仅1.6%(一年期),属于低利率运行阶段,这时买高保额的长期险(20年),风险系数太大。
与其他家长所不同的,我们两人还买了大人的意外伤害保险(分别保额10万元),一是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时,孩子没人管,二是准备买房。因为我们了解到银行按揭后,如果出现借款人意外死亡后,无力偿还房贷,银行有权收回房产,那时继承人想要拿回首付款,就非常困难了,我们不想冒这个险。我们两人意外险的保额加起来是二十万,正好是我们房子的贷款额。
这样,孩子家长一年的保费约3000元左右,占当时家庭收入约10%。
第三步,“开源”
其实整个家庭的理财计划,不外乎“开源”和“截流”两部分,年收入仅3万,在诺大的北京城里确实有点入不敷出,再精打细算,家庭年存款额也无法超过3万元。
在孩子一周岁后,我开始考虑换工作,古语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给自己换一个空间去发展,再惨也不会比现在更糟糕。应该说我的际遇还不错,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我很顺利地调到了另一个科室,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收入都很不错的理想部门。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们家的年收入一下子就到了八万元。
第四步,买房
买房是一生的一件大事,应该说在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关注楼市。当时福利分房刚取消,许多人的思维还没有转变到买房上,房价也比较低。国际歌里有句话:“世上没有救世主”,想让孩子有宽大明亮的房子,还只能靠我们自己。我们买房的经历曲折得可以再写一篇文章,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参加了2届交易会,看无数的楼盘,就连下定金,就下了4个楼盘,地点从四环到三环,户型从一居到二居到三居,最后让我们毫不犹豫就买下的是南二环天坛公园附近的一个经济适用房项目。我对老公说:“除了别墅,我再也找不到比这房子更适合我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