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1-18 13:39:00
难伺候的格格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格格2岁7个月零13天
早上,格格正在吃早餐,我正在洗手间。格爸要出门上班了。
格格问:“爸爸,你不吃早餐吗?”
格爸说:“我去单位吃。”
格格说:“爸爸再见!”
格爸表扬了她。
格格对格外婆说:“外婆,爸爸说他去单位吃!”
格外婆一是耳朵不是特别好使,二是听不大懂普通话。听了格格的话,她自以为是的说:“你快吃,爸爸上班去了!”
格格说:“爸爸说他去单位吃!”
格外婆说:“爸爸上班去了,上班赚钱给你买东西!”
格格说:“不是,不是!”
格外婆说:“你快吃饭!”
“哇!”格格不高兴地哭起来。
格外婆嘟囔着:“你这孩子,哭什么呀?”
我赶紧从洗手间出来,对格格说:“你说得没错,爸爸说去单位吃!”格格止住了哭声。
然后,我把格格的意思告诉了格外婆,格外婆也不吭声了。
点评:
这种类似的阴差阳错的理解错误,与格格发脾气的情形,经常在我家上演。
其实,格格只是想把“爸爸去单位吃”的信息告诉格外婆,而格外婆没有听清楚格格的话,却一意孤行地只希望格格快点吃饭。两人的关注点不同,格格因为得不到格外婆的理解,反而被斥责而委屈地哭。
久而久之,格格想表达的时候,自然地来找妈妈,不愿意找外婆,而外婆却经常嘀咕:“这孩子真没有良心,外婆每天照顾你,你却不领情!”
其实,年幼的孩子也有心理需求,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理解,如果孩子经常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孩子对大人的尊重与爱就会慢慢减少。也就是说,尊重和爱仅仅局限于因为你是长辈,而非心灵的沟通。
过了一会,格外婆给格格梳头发,估计是用力梳的时候把格格弄疼了,格格说:“太疼了,太疼了!”
然后,格格开始扭来扭去,试图不让格外婆梳,格外婆则拽着格格的头发不放,格格大哭起来:“你走开,不要你梳了!”
格外婆生气地说:“你真难弄,我才不给你梳呢!”
然后,格外婆生气地坐在一边。
我走过去,对格格说:“是不是外婆梳得太重,把格格弄疼了?”
格格说:“是的。”
我说:“那妈妈来梳吧,妈妈会轻轻的,可能会有一点点疼,好吗?”
格格说:“好的。”
我帮格格梳头发,还不时问她:“有点疼吗?”
格格说:“不疼。”
很快,我给格格梳好了头发。
点评:
每天,格外婆给格格梳头发的时候,总会上演这一幕。
其实,格格希望她说“太疼了”的时候,外婆能够关注到她,而外婆却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认为梳头发总要弄疼的,忍忍不就得了,也没有和格格有语言上的沟通,并认为给格格梳头发是帮助格格,格格应当表示感谢,当格格不愿意配合的时候,情绪化地不给格格梳,让格格以为外婆与自己对立起来了。即,“我不要你梳头发,因为你弄疼我了!”——“我才不想给你梳呢!”——“我也不想你给我梳头。”久而久之,格外婆给格格梳头的时候,格格条件反射似地拒绝。
总结
很多父母会发现,如果孩子白天完全由老人带,孩子的脾气会特别好,而由妈妈和老人一起带的孩子,脾气会相对差些,显得特别难弄,就像上面的格格一样。
其实,孩子是因为在乎大人对待他的态度和有没有真正理解她的内心。
一般来说,完全由老人带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关注点总是得不到老人的理解,虽然刚开始会很沮丧,但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结果,孩子习惯于不表达,或者自我表达。表面看来,这样的孩子很听话,很好带,其实,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孩子也会缺乏主动表达的意愿。在人际交往中,孩子很难受人欢迎,人际关系一般,有时候甚至是被忽视。
如果孩子的关注点经常得到大人的关注,孩子的表达欲望会更强烈,孩子会更倾向于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与大人进行沟通。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很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与对方的思想是否交合,在人际交往中,更喜欢与自己思想一致的人交往,对交友有一定的选择性,并能够主动发起交友请求,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